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中国谋略

周艾琳 2016-05-13 15:28:31 来源:中国房地产金融

??《货币战争》让罗斯柴尔德这个神秘而又古老的家族浮出水面,但作为小说难免戏言,真正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中国究竟干了什么?他们又是怎样看待在西方人眼中同样古老而又神秘的市场呢?

??2007年,《货币战争》一书令罗斯柴尔德家族(Rothschild)第一次走进多数中国人的视野,但各界对其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绵延200多年历史的该家族被号称拥有50万亿美元财富,相当于900多个比尔·盖茨或者巴菲特的身家;2016年初,罗斯柴尔德家族再度受人热议,但这也是缘起一桩“山寨版罗斯柴尔德”的高校捐赠事件。

??2月1日上午,清华校长邱勇在学校工字厅会见了来访的所谓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继承人之一、罗斯柴尔德家族英国资产主要管理人奥利弗·罗斯柴尔德一行。

??3月媒体报道说此罗斯柴尔德身份有假,使清华大学等机构成为舆论非议的焦点。英国洛希尔集团就此做出回应,确认奥利弗不是其家族成员,不涉足集团的任何业务。

??那么,真正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当前究竟在中国做些什么?这个古老的传奇家族又正在缔造怎样的创新传奇?

??在中国,Rothschild被译为“洛希尔集团”。在位于上海恒隆广场的洛希尔集团上海办公室,其大中华区主席俞丽萍第一次向大陆媒体撩开了其略显神秘的面纱。

??持续百年的“独立财务顾问”模式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财富管理者,罗斯柴尔德家族早在100多年前就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家族领袖甚至与当年的晚清重臣李鸿章都有着不错的私交。100多年过去了,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中国可谓故交满天下。今天,洛希尔集团在北京、上海和香港三地都设有办公室。

??“洛希尔集团坚持做擅长的事情,在跨国并购及企业上市等过程中担任财务顾问,以保持其独立性。这一业务模式在欧美相当成熟,特别是在协助企业上市过程中。与承销商不同,该角色可以与客户站在同一立场上,来维护客户利益,中国企业对此业务模式也越来越认可。虽然还是有很多企业对此认识不足,但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潜力。”俞丽萍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洛希尔集团的“独立财务顾问”模式可谓在业内有口皆碑,比起其自身的低调作风,其客户的来头个个都足以令人瞠目结舌。

??自2007年起全程担任了阿里巴巴集团旗下包括Alibaba.com在香港首次公开发行、2012年该公司在港交所的退市以及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在美上市的独家财务顾问角色;2010年3月末,“老鼠吞大象”的吉利收购沃尔沃引得举世瞩目,低调的洛希尔集团正是以吉利的独家财务顾问的面目呈现在世人眼前。去年,洛希尔顾问了迄今中国企业最大的工业行业的收购案,中国化工对全球顶级的倍耐力轮胎88亿欧元的全面要约收购。

??俞丽萍微笑着回忆道,在阿里巴巴赴香港上市前,马云曾去欧洲拜访了家族第六代掌门人大卫·罗斯柴尔德男爵,并高度认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理念和业务模式,双方一拍即合。“几年来洛希尔团队高质量的专业服务、诚恳公正的评估意见,获得了阿里执行团队的高度认可,阿里巴巴的B2B业务在香港上市、退市、中间的战略收购、赴美整体上市等所有流程的独立财务顾问都是由洛希尔集团担任。”

??她透露,董事长大卫男爵也是高度重视中国市场的业务发展和与中国客户的交流,在他位于巴黎的家里多次接待了到访的中国客户,并要求集团高层利用全球资源尽最大力量对发展中国业务给予支持。

??“古老家族”的坚守与创新

??罗斯柴尔德家族对业务模式的坚持似乎也常被外界认为是“保守”。其实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许多人诟病这类保守的姿态。大型投行都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而洛希尔集团依然秉承两百多年来一直坚持的核心业务。

??用大卫男爵的话来说,他作为一个金融家都看不懂的那些衍生产品,就绝不会去购买,更不会去创造。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行事风格决定了——他们以身为被人信任的顾问感到自豪。金融危机爆发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几近毫发无损。

??事实上,罗斯柴尔德家族能够绵延200余年,绝非简单的“保守”或“谨慎”二字所能诠释。纵观其经手的并购、上市案例都是独具创造性的,也不断被写入教科书之中。其中,最具创新意义,也是令低调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备受瞩目的并购案就是吉利收购沃尔沃。

??当时,在洛希尔集团的伦敦总部,俞丽萍的提议正遭到空前的质疑:“为什么要支持一只小老鼠去吞一头大象?要知道,沃尔沃的估值为40亿美元,而吉利上市公司的市值还不到5亿美元。”

??执着的俞丽萍为此多次专门与家族掌门人大卫·罗斯柴尔德男爵商谈,“吉利收购沃尔沃项目一旦成功,将起到巨大的样板效应,可巩固洛希尔集团在全球汽车业的地位。”接着在2008年6月的全球高管会议上,俞丽萍又力排众议,层层反驳了内部的异议。最终,“吉利收购沃尔沃”得以在洛希尔集团内部立项。

??另一个具有教科书意义的项目,便是洛希尔集团协助上海的光明食品集团收购英国的早餐麦片企业维他麦(Weetabix)。这笔交易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进行了全杠杆的融资收购,包含了企业发债、股东贷款、俱乐部融资等多种融资工具,并与国企混合制的概念相结合,让中国企业用最有效的投入获得了可观的战略价值。

??海外并购的中企“新蓝海”

??最新案例也层出不穷。首先是海尔于今年1月以54亿美元并购GE家电业务;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也于2月3日宣布,愿以约43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瑞士农业化学和种子公司先正达。

??俞丽萍表示,不论从并购体量、民营企业参与度、行业转换等角度而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都已经实现了飞跃。去年以来,民企成为了中企海外并购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2015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总金额408亿美元中,民营企业交易金额同比增长超120%。

??从体量而言,七八年前,中企只是以2亿-3亿美元的交易进行试水。然而当前并购交易规模越来越大,“其实几百亿乃至上千亿美元的收购案在国际上并不罕见,中企出海的并购案可能越来越多、规模不断膨胀。国际融资环境越来越宽松,但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中国企业相对来说并购手段还是比较单一,主要以现金交易为主。作为一家负责任的投行,我们看一个项目成功与否并不是收购本身的完成交割,还要往后看收购完成后几年项目整合是否成功,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收购成功后要有足够的管理能力和项目整合能力。”

??近期中国财团收购飞利浦照明业务受美国监管机构反对的事件再度让海外收购时遇到的监管门槛进入大众视野。从过去并购经验而言,俞丽萍认为,“欧洲政府审批相对宽松,更多需要考虑的可能是工会问题。如并购后对当地工厂劳工未来的安排,这就需要前期制定的发展战略并在充分尽职调查基础上开展各项规划,做好与相关利益方对未来愿景的沟通。”

??她认为,美国对于外来投资的监管存在更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近期我们经手的中企在美国的并购案例越来越多,涉及行业很广,因此监管门槛不可忽略,项目执行早期及过程中各方沟通非常重要。”

??而比起以上的监管障碍,“并购达人”俞丽萍更专注的是收购后的各项整合,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整合。“文化如果无法有效整合,企业就很难按照预先设定的战略方向发展。例如,在处理中企出海并购时,既要不失国际化的职业操守,又要满足中企灵活的要求,这就需要花很多时间处理文化差异,情商、沟通能力极为重要。”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任重而道远,刚接受完专访的俞丽萍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下一个案子的谈判之中,这似乎也印证了她所说的——并购的魅力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