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严寒和寒冷地区绿色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筑设计策略

2016-06-07 13:54:01

??我国严寒和寒冷地区绿色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筑设计策略

??Cold and cold regions of green affordable housing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edesign  Guide

??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直营总部)总建筑师薛峰

??摘要:本文根据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地域气候特征,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智能化设计等不同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绿色保障性住房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法,规定了相应的绿色节能控制性指标、技术措施以及管理措施,特别是针对低收入人群高密度聚集、居民就业出行较远、教育配套设施少、住房租住管理识别难、住房维护和维修成本难以分摊、如何降低居住成本和如何满足老龄租住人居住等保障性住房普遍存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绿色节能;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筑设计;

??《前言》

??我国到“十二五”期末,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将达到20%左右,力争使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达到这一目标,使我国大量快速建设的保障性住房能够符合“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要求,就需要我们从建筑全寿命期的角度对规划和建筑设计进行系统性的技术研究和探讨。

??绿色保障性住房的规划与建筑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问题包含了建筑的全寿命期:绿色建筑策划、规划与景观设计、建筑与智能化设计、室内外环境质量、绿色施工与运营管理等阶段不同的相关技术要素。而以上所涉及的这些要素又与其建设过程中的开发管理、文化生态和建造运营等要素密切相关。所以,构建一个系统的设计研究工作模型,对指导绿色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工作,抓住和解决主要问题,提升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环境质量和品质十分重要,见图1。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使我国保障性住房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群众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居住环境。

??图1:绿色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系统工作模型

??1  规划设计

??1.1  用地规划

??(1)保障性住房用地选址应选择地质条件安全可靠、环境适宜、公共交通便利、方便居民出行的区域。该区域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应多元混合,并通过搭建适合居民就业的产业配套设施平台,解决居民就近就业,满足职住平衡发展的要求。

??保障性住房应当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建设方式,既要按组团建设满足其特定的物业服务要求,又应与普通商品住房小区搭配建设,最终通过社区服务和社区治理,打开各组团围墙形成开放融合的社区,避免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的割裂。

??保障性住房应建设在商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市政配套设施齐全的区域;或公共服务设施与市政配套设施能够与保障性住房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并同期投入使用的区域,见图2。

??图2:理想的保障性住房社区构建模型注:图中格网所示为街区尺度,单位为米

??(2)由于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居住人口密度较高,在城市新建区和旧区改建的项目,应通过加大路网密度、打通道路微循环等措施,满足城市交通疏导要求。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规划应与城市肌理和地域文化相协调,场地内可保留的旧建筑要进行再利用,结合城市发展要求赋予旧建筑新的使用功能。同时,注意留存区域内和场地内“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历史记忆,避免该区域历史文化记忆的隔断。

??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场地竖向设计应进行合理性论证,做好土方经济平衡,并采取技术措施确保场地土壤保水和防止内涝。场地内设置突发灾害的应急疏散引导标识系统和应急救护设备。

??(3)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应节约城市建设用地,应以多层住房、中高层住房、高层住房为主,不得建设低层住房(有限高要求的区域除外)。人均居住用地指标:4~6层,23~26㎡;7~12层,22~24㎡;13~18层,20~22㎡;19层以上,11~13㎡。应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地下空间可作为人防空间、车库、设备机房、公共设施、储藏等;同时地下人防空间宜做到平战结合的综合利用(认定不适宜建设地下空间的项目除外)。其住房建筑面积净密度应控制在1.5~2.5;建筑净密度应控制在20%~28%。以小区形式独立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小区,新区建设绿地率不应低于30%,旧区建设不低于25%。

??1.2  交通规划

??(1)保障性住房小区不应在城市主干道设置机动车出入口;临街布置的住房,其单元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街区道路;用地内机动车道路应满足消防、防灾、救护、工程救险等通行要求,道路规划“顺而不穿,通而不畅”。

??小区道路可采取分层级的人车分流方式,小区级道路系统可采用人车混行,组团级道路系统可采用人车分流方式。小区与公共交通站点应有便捷的联系,小区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点的步行距离不宜超过500m。为解决居民出行“最后一里地”的个人交通问题,可在小区出入口与站点处设置自行车租赁和停放场地。小区步行道路应连续贯通,且与小区主要出入口联通,方便居民步行出行。小区内的主要道路与主要户外活动场地均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满足肢体和视力障碍者的方便出行。

??(2)根据项目建设条件,合理设计地面机动车停车位和访客停车位,综合考虑地下停车或机械停车等方式;并考虑自行车出行和存放的方便,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求,预留一定的停车空间。小区的停车设施宜采用错时停车管理方式向社会开放,提高停车场(库)使用效率。停车场(库)的位置及出入口应选择在不影响居住者生活质量,且不影响景观环境的位置。自行车停车位与住房出入口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应考虑肢体障碍者和老年人的需求,布置一定数量的肢体障碍助力车、小型三轮车停车位,且应设有遮蔽雨雪和安全防盗措施。自行车(机动车)停车场所应设置可计量收费的充电桩。

??1.3  空间布局

??(1)保障性住房小区的空间布局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用地规划条件,采用不同的建筑高度、楼体形式和不同的空间形态,形成丰富的建筑群体空间轮廓线。

??其住房布局以南北朝向为主,每套住房至少应有一间居室空间能获得冬季日照,其日照标准应符合当地日照标准的相关规定(单居室宿舍建筑除外),楼体间距和单元组合长度可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并符合当地规划部门所规定的相关要求。专供老年人居住的保障性住房日照标准不应小于冬至日2小时的日照,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获得同住房居住空间相同的日照标准,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3h的日照标准。

??(2)小区的建筑群体规划布局应有利于夏季自然通风,可考虑采用错列式或斜列式布局,并使建筑与夏季主导风向的投射角不大于45°,公共绿地的空间布局有利于形成风道和夏季主导风的气流通畅。

??1.4  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1)保障性住房小区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应与住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期交付。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应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模式,并向周边居民开放使用,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和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宜集中布置。

??(2)场地出入口到达日常生活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应超过500m;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应超过300m。同时,场地周边应设有医疗卫生、文化体育、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等公共服务设施,对场地内外已有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应进行调查与利用评估,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3)对居住卫生和噪声干扰较大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如餐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不应直接布置在保障性住房标准层的投影范围内。临街商业服务配套设施不得沿地块周边围合封闭设置,避免其隔断城市街景环境与组团内部景观环境的相互贯通。

??(4)小区的公共厕所服务半径为150~200m,配建面积标准为:6~10㎡/千人。小区应设置室外健身活动场地并布置可供居民锻炼的健身器械。小区的垃圾收集站、垃圾压缩站周边应设置绿化隔离带和绿化遮蔽措施,与住房的距离应大于5m。

??(5)小区应结合该区域的总体规划,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合理配置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和助残公共服务设施,满足社区养老、居家上门护理和助残的社会需求。新建保障性住房小区配建专供老年人居住的住房比例不宜小于2%,其位置宜靠近相关服务设施和公共绿地。

??2  建筑设计

??2.1 产业现代化技术

??(1)应执行模数协调原则,使楼栋单元、套内空间、构配件和部品等模数化、模块化,满足住房产业现代化技术要求。采用“大板”结构体系,减少套内承重墙体,形成“可变”空间,满足全寿命期建筑耐久性、防火安全性、适老宜居性、居住适应性和方便维护性的要求。

??(2)建筑设计应符合建筑产业现代化设计要求,整合和集成部品部件,提高部品群的标准化率、通用性和可兼容性。使承重体与填充体分离,降低工业化建造和维护更新成本,满足保障性住房可持续更新改造的需要。

??2.2套内空间设计

??(1)保障性住房应独立成套建设,其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住房使用功能、空间组合、家庭人口、代际关系、风俗习惯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等因素,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生活需求。符合“套型小、功能全、精细化、全装修”的套型设计原则。

??(2)套型平面应规整,不应有较大的凹凸变化。套型设计应通过优化公共交通空间和设备管井布置,减少公摊面积。套内居住功能空间应根据人体工程学要求,布局紧凑,流线通畅,满足家俱、储藏柜体和家用设备的摆放,使居住空间尺度适宜合理。部分套型(家庭结构为1~2人)的户间隔墙应考虑未来发展和改造的需要,应留有套型连通和可拆改的可能。可采用模块化设计手法将入户过渡空间、厨卫空间、阳台空间、储藏空间形成标准化的模块组合体系,用少量的模块、部品群组合成多样的套型模块,表1-3。

??表1-套型、厨卫、玄关和阳台模块组合

??表2-套型模块组合方式

??表3-组合平面简图与经济技术指标

??(3)入户过渡空间应满足贮藏(鞋柜、挂衣架)和坐姿换鞋的空间尺度要求,并应将配电箱隐蔽设置于其内。起居室(厅)内不应开设过多的门或门洞,至少有一处可供布置家俱的墙面,其连续直线长度应大于3m。起居室(厅)的布置应考虑观看电视的卫生视距,卧室墙面短边净距应满足摆放床位和床头柜的空间尺度要求。

??(4)厨房与就餐空间应就近布置,厨房隔墙应采用轻质隔墙,满足适应性要求和适老性改造。厨房应直接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单居室住房采用电炊设备时除外)。厨房空间的布局应遵循洗、切、炒原则,合理布置洗涤池、案台、炉灶、排油烟机、冰箱等设备。炉灶应避开窗口设置,炉灶下方不得布置电器设备。排油烟机的位置应与炉灶位置对应,并应与排气道直接联通。冰箱与炉灶不应紧邻放置,当厨房空间有限时,可在餐厅中预留冰箱位置。

??厨房内设备及管线应进行管线综合设计,各种横向管线宜设于橱柜下部,各种竖向管线应集中设置于工业化加工的管道井内,方便设备管线的维护和更换。竖向通风道的断面尺寸应根据所担负的排气量计算确定,并应采取“支管无回流、竖井无泄漏、加大竖井屋顶热压拔风”等防串味技术措施,见图3。

??图3: 厨房屋顶竖向通风道防串味技术措施

??(5)卫生间空间尺寸应符合模数化设计原则,满足整体卫浴的安装要求。卫生间宜采用洗漱、沐浴与便泌功能分开设置的布局,提高卫浴空间使用效率。应通过优化立体空间布局,集约布置贮纳、晾衣、盥洗、便泌和洗衣机等功能。卫生间的空间尺寸(或可改造的空间尺寸)适合老年人使用要求,且应预留安装各种助力防护扶手的位置。洗面器不应设置于窗体前,排水立管应避免靠近与卧室相邻的内墙布置,避免对卧室造成噪声干扰。

??(6)阳台应全部进行封闭,阳台净深度不应小于1.2m。当洗衣机设置于阳台时,洗衣机位应设置插座、专用地漏和给水龙头。套内应设置面积适宜的储藏空间,可在入户过渡空间、卧室、厨卫、阳台等处设置储藏空间(或预留可供布置储藏空间的墙面),也可用家俱作为空间隔断,增加储藏空间面积。

??(7)不应设置凸窗和大面积的落地窗,相同类型房间门窗洞口尺寸应统一模数和规格,其门窗可开启面积和位置应能够满足过渡季户内通风顺畅的要求。卫生间的门宜采用外开门或推拉门,满足适老性使用要求。分户门应采用具备防盗、保温、隔声功能的安全防护门。底层住房外窗及开向公共走廊的窗户应设安全防护设施。

??(8)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设计的套型,应符合通行无障碍、操作无障碍、信息感知无障碍的使用要求。套内空间不应设置高差,并应满足轮椅使用者和视觉障碍者的起居生活要求,必要的部位应设置助力防护扶手和应急呼救装置。

??2.2共用空间及设备

??(1)应优化地下空间的建筑布局与结构设计,确定合理的单位车位面积以及空间剖面尺寸,达到节约用材的目的。地下车库出入口坡道开口段上空应设置遮蔽雨雪的罩棚,减轻雨雪天对坡道路面湿滑的影响。地下空间可通过设置采光天井、导光管和反光装置将天然光引入地下公共空间、停车库或设备用房。

??(2)十二层及十二层以上的住房,每栋楼设置电梯不应少于两台,其中应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当电梯承载量为1000kg,轿厢尺寸为1.6m(宽)×1.5m(深)时,可采用斜角担架满足电梯轿厢可容纳担架的要求,并可将该斜角担架配置在单元门厅的柜体内;当电梯承载量为800kg时,可采用“备箱式”电梯,满足电梯轿厢可容纳急救担架的要求,见图4。

            

           

图4:承载量为1000kg 的电梯              承载量为800kg 的电梯

?    轿厢尺寸为1.6m(宽)×1.5m(深)          轿厢尺寸为1.35m(宽)×1.4m(深)

??(3)其电梯应采用节能型电梯,并采用节能控制方式,楼电梯间和公共走道等公用空间宜自然采光通风。楼电梯间、公共走道、单元门厅、地下停车场等公用空间的照明系统应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同时,共用空间的照明功率密度值均不应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

??(4)设置餐饮功能的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应预留集中排烟道,并采取高空排放烟气的技术措施。排烟道的高温与油渍不得对相邻住户产生影响,不得直接利用相邻住户墙体做烟道壁。

??2.3围护结构节能

??(1)应按照“被动措施优先”的原则,建筑体形系数,窗墙面积比、建筑围护结构热工参数、外窗气密性等指标按照现行行业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中规定的权衡判断来判定住房是否满足节能要求。

??(2)应对外墙与屋面的热桥部位,外窗(门)洞口室外部分的侧墙部位加强保温防渗漏节点处理,其构造措施见图5,保证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低于设计状态下的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减小附加热损失。单元出入口处应设有门斗或其他避风防寒措施。围护结构施工中适用的保温材料性能应符合表4的相关规定,建筑材料和产品进行的复检项目应符合表5的相关规定。

??图5:外围护结构窗洞口保温防渗漏构造措施

??表4    维护结构施工使用的保温隔热材料的性能指标

??表5  建筑材料和产品进行复检项目

??2.4结构优化与节材

??(1)保障性住房应避免平面、立面和形体的不规则,降低体型系数。通过优化结构体系,既满足抗震设计要求,又可达到减少建筑材料消耗总量的目的。并通过合理选用高强度钢材,减轻结构自重,减少钢材用量。

??(2)设计应采用耐久性好的建筑材料,减少住房的维修次数,延长住房使用寿命。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宜就地取材,选用距离施工现场500km范围内生产的建筑材料,减少材料运输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得采用国家和地方禁止及限制使用的材料及制品。应考虑部品部件组合的同寿命,建筑不同寿命部件组合宜便于分别拆换和更新。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宜采用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淤泥为原料制作的水泥、混凝土、砌块、墙板和保温材料等建筑材料。

??2.5居室设备设施

??(1)保障性住房套内供暖末端装置应可独立调节。每套住房均采用卡式表具或远程抄表系统对水、电、气进行分户计量,并采用节水器具和节能型灯具。阳台均应进行封闭,并利用南向封闭阳台和所铺设的蓄热材料储蓄冬季太阳热量。封闭阳台内不应设置雨落水管,避免对居室造成噪声干扰。

??燃气热水器宜设置在与厨房相邻的生活阳台上,若无生活阳台时,可放置在厨房内,但不得进行遮挡及封闭安装。燃气热水器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用强制排气式热水器,排烟管须直通室外。

??(2)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采用集中采热分户供热或分户采热的方式设置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由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提供的生活热水用户比例不低于50%。

??2.6建筑外饰设计

??(1)保障性住房造型设计应简约,且无大量装饰性构件。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和外饰细部等应与当地地域文化特征以及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并通过色彩、屋顶、阳台和窗体的细部变化避免建筑群体的单调。

??(2)当采用太阳能分户集热设备时,外墙外挂式太阳能集热板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当采用分体空调时,空调室外机罩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形成良好的立面视觉效果。为防止出入口上方物品坠落砸伤居民,出入口上方的阳台不应安装透空阳台栏板,出入口上方窗台外部不应设置可供摆放物品的构件。

??3  智能化设计

??3.1智能化系统构成

??(1)保障性住房小区的智能化系统包括通信网络系统、消防及安全防范系统、设备管理系统、居住人员及物业管理系统。采用宽带接入网、控制网、有线电视网、电话网和家庭网的多网融合技术,通信传输应采用光纤到户方式,并应满足多家运营商和经营者平等接入,用户可自由选择的需求。

??(2)小区智能化系统设计应与项目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同步进行,并同期交付。硬件设备应具有兼容性,便于系统产品更新、升级、扩展和维护。系统软件应支持硬件设备的更新,并应具有可靠性、扩充性和安全性。

??3.2  物业管理中心智能化系统

??(1)物业管理中心的智能化系统应能够接受并处理消防报警、电梯及各种设备设施的故障报警,能够对室外照明进行定时启闭控制,以及能够与社区服务中心的智慧社区服务平台联通,满足社区智慧服务运营商所提供的有关家政、养老、紧急救援、远程医疗、网上娱乐和信息咨询等各项互联网服务。

??(2)保障性住房应设置“一卡通”系统,对门禁和车辆出入应采用IC卡管理,并预留“一卡通”的社区消费、电商物流接收、公交出行、自行车租赁等多功能发展的可能性。设置保障性住房居住人员管理系统,通过“一卡通”住户识别和“保障性住房住户管理平台”,对住户租赁情况进行实效管理。

??3.3  室外公共场所及住房智能化系统

??(1)室外公共场所的智能化系统可选择设置紧急广播装置、小区出入口和重要部位安装视频监控摄像机、小区机动车出入口处设置车辆出入及停车场管理装置、小区周界设置越界探测报警装置等。

??(2)住房智能化系统包括:单元门设置门禁系统、访客对讲系统、电话、电视、信息网络插座、家庭智能控制箱、水、电、气IC卡能耗表或远传抄表系统。家庭智能控制箱内应设置电话、电视、信息网络、智能化网络接入装置,箱内应预留适当空间以备扩展。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通知:保障性住房实施绿色建筑行动  《建设科技》  2014年 第02期

??[2] 仇保兴;;推广绿色建筑 促进节能减排[J];广西城镇建设;2008年07期

??[3] 春华;;深圳将建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J];城市住宅;2008年04期

??[4] 高尔剑;;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绿色建筑开发实践[J];住宅产业;2011年04期

??薛峰,男,1966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中建设计集团(直营总部)总建筑师,邮箱:xue.feng@CSCEC.com